“唯有名师,才有名校;唯有特色,才有优势;唯有重点,才有地位;唯有成果,才有前途;唯有需求,才有发展。”近年来,贵州民族学院坚持五“唯”理念,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工程,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总体提升。
副院长郁钟铭告诉记者,贵州民族学院把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上层次、上水平的基础和关键,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,目前共有47个本科专业及4个专业方向,涵盖文史、理学、工学、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八个学科门类,形成了学科结构相对合理、专业门类较为齐全、具有较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,为促进贵州乃至全国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据介绍,2004年,贵州民族学院大幅进行学科专业调整,将大部分教学单位整合为学院。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,通过到中央民族大学、中南民族大学、北京民族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考察调研,最终将原来的21个学院、系、部、中心整合为19个学院。
郁钟铭介绍,该校学科建设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:一是学位门类不断扩大。二是本科专业不断增加。仅2005年以来,该校新增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2个。三是优势和特色学科得到加强。民族学、法学、数学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、社会学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学科先后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。四是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逐步增加。现有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、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,1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贵州省机器智能研发基地,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,此外还建成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65个教学实习基地。极大地促进了该校学科建设的发展。五是科研实力和水平逐步提高。2005年至2009年,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3500多篇,其中SCI、ISTP、EI收录50篇;主编或参编著作200余部;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500余项,其中国家社会基金20余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。六是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。到目前为止,该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,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3项。省级教学名师5人,省级示范性“特色”本科专业9个,省级教学团队2支,省级精品课程9门,其中一门2009年被评为优秀,省级教改项目13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。